•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  设为首页
教育综合

访中小学AI教育先行者陈小桥:让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掷地有声

时间:2019/4/22 10:33:43   作者:王小语   来源:网络   阅读:151   评论:0

  2019年4月13-14日,由南宁师范大学、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化教育馆、广西教育技术学学会和中国电子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“2019年全国中小学创客教育论坛”,在广西南宁市隆重举行。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,主办方以专家报告、专题分享的形式,结合观摩展示课,参观校园创客空间、教师工作坊、创客文化节等活动一起,探讨了中小学阶段,创客教育在结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中的整合应用,促进创客教育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。以及,在当今人工智能大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,人工智能教育应该如何开展。

访中小学AI教育先行者陈小桥:让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掷地有声

  陈小桥携无人车课程,亮相教师工坊活动

  在教师工作坊环节中,来自广西柳州二中创客空间和校本课程开发项目负责人、广西第八届青年科技人才、全国十佳机器人教练员,同时也是威盛人工智能研究院讲师陈小桥老师,进行了《基于无人车的人工智能课程开发教学实践》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分享课程。小桥老师从人工智能的重要性谈起,结合中小学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现状,运用威盛创造栗无人驾驶创作套装,现场展示了无人驾驶智能车的实现过程,并讲解了图像识别的原理、无人驾驶编程环境与模拟器。此次课程获得了与会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赞誉。小桥老师告诉记者:“教师工坊的活动不仅让一线教师进行了具体的教学活动,探讨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,更让一线教师体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,不但要了解教育理念,更要熟悉掌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,以及操作实施办法。”

访中小学AI教育先行者陈小桥:让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掷地有声

访中小学AI教育先行者陈小桥:让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掷地有声

  “人工智能科普教育,是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生活的教育活动”

  作为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实践与创新工程人工智能专家委员会委员,小桥老师是国内第一批机器人教学的老师,也是国内第一批做创客教育活动的老师。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工作,小桥老师认为中小学人工智能科普教育,是面向中小学生普及人工智能科技知识,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生活的教育活动。通过感受体验和动手创造,让中小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,对人工智能工作原理有初步的认知,并通过学习实践能够掌握编程的基础知识和创造的基础能力,达到创作简单的人工智能作品,从而激发中小学生探索和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,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价值观,成为未来国家科技教育创新人才。

访中小学AI教育先行者陈小桥:让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掷地有声

  抱着“对中小学进行人工智能科普教育”的理念,小桥老师第一时间结合了威盛创造栗,着手在校本课程中开发了一系列的人工智能活动,获得了学生的热烈欢迎。此次2019年全国中小学创客教育论坛教师工坊活动中,小桥老师亦选择了威盛创造栗无人驾驶创作套装进行课程分享,以便更为广泛地普及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目标,即构建人工智能认知、掌握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、能够制作简单的人工智能作品、树立人工智能时代正确价值观。

访中小学AI教育先行者陈小桥:让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掷地有声

  “中小学人工智能科普教育需要接地气”

  谈到如何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工作,小桥老师说了三个字:“接地气”。其实,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,中小学校不乏高高在上的理论,可如何让这些看似很难的知识,变为浅显易懂,让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内容,这很重要!现在的中小学校,其实需要一套完整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。为不同阶段的青少年,打造一个循序渐进、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。课程需要配合孩子们的兴趣,从教到学到用,有很强的可操作性。

访中小学AI教育先行者陈小桥:让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掷地有声

  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,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兴趣,也是小桥老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注重的环节。将兴趣转化成学习人工智能知识的动力,带领孩子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,创造出自己的人工智能作品,这些都需要完整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课程体系的支持。能够很快地把孩子们带入作品的制作过程,通过动手完成作品,从而理解作品原理,轻松地学习人工智能知识。这是小桥老师在多年的人工智能教育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,他认为这样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,才能掷地有声地给孩子们带来真正实际的内容,而不是对人工智能仅有一个模糊的概念。

访中小学AI教育先行者陈小桥:让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掷地有声

  以一线专家为基石,夯实中国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之本

  未来,人工智能将成为引领中国的战略性技术,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在奋然崛起。大力推广人工智能科普教育,是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,也是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的根本。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,有小桥老师这样奋战在一线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工作者出现,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产、学、研各个阶层的一致努力,逐步完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体系,必然能为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创新源动力。


投稿邮箱:418526785@qq.com  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。 闽ICP备06047920号